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以统一全面的标准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5-09-17 来源:本站 0

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以下简称2025版《目录》),将于10月1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我国在统一绿色金融标准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对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025版《目录》的主要特点

  标准体系是绿色金融五大支柱之一。通过明确标准、准确辨析绿色项目,可引导资金流向,有力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40.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9.6%;绿色债券累计发行约4.3万亿元,存量规模约2万亿元,均居全球前列。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需要,2025版《目录》统一了各类金融产品界定标准,新增绿色消费和绿色贸易门类,全面涵盖9个一级分类、38个二级分类和271个三级分类,首次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

  一是精准对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需求。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更新了国家重点支持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范围。为精准对接绿色低碳转型活动,金融管理部门对绿色金融界定范围进行了调整。2025版《目录》聚焦绿色主题,剔除了煤炭清洁利用、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关内容;对具有碳减排效益的低碳经济活动进行标注,为识别、筛选低碳经济活动,促进碳中和金融产品发行发放提供了依据。与2025版《目录》相配套,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正在制定面向更多行业的专门的转型金融标准,引导金融机构为传统高碳排放和难以减排领域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

  二是统一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标准。2021,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绿债目录》)。但《绿债目录》与中国人民银行绿色贷款统计标准、原银保监会绿色信贷统计标准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产品仍缺乏权威标准。这些标准差异和缺失,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衔接成本,也给金融统计、监管带来困难。2025版《目录》最大程度确保统一适用于除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及股票发行、新三板挂牌及股票发行业务外的各类绿色金融产品。

  三是新增绿色消费一级分类,重点支持绿色汽车、低碳建筑等绿色低碳产品的消费活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积极扩大绿色消费。这也有利于构建激励消费长效机制,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绿色金融支持范围集中在生产端,2025版《目录》将支持范围拓展至消费端。这是金融领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四是拓展绿色贸易一级分类,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贸易、销售活动提供更好金融服务。推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推进生产流通各环节绿色化。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绿色贸易,一些区域贸易协定和双边经济合作协议已纳入绿色贸易相关内容。当前,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关税战给国际贸易投资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和冲击,在此背景下支持绿色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25版《目录》重点支持高效节能装备贸易、先进交通装备贸易、先进环保装备和原材料贸易、资源循环利用装备贸易、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贸易、绿色农产品贸易及绿色认证产品贸易七个领域,为金融机构更好服务绿色贸易、促进产业链价值链绿色化提供了明确指引。

  大力推动2025版《目录》落地见效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建议各有关方面积极做好2025版《目录》落地应用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在绿色金融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2025版《目录》开发设计相关产品工具,尤其是聚焦新增重点领域,推动2025版《目录》落地见效。例如,丰富绿色消费相关金融产品,加大对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保险、租赁、信托、基金等业态落地符合2025版《目录》要求的产品,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用好2025版《目录》绿色低碳标识,作为碳中和金融产品发行发放的依据,引导资金投向减碳效果更加显著的领域。

  二是支持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基于2025版《目录》完善配套激励政策2025版《目录》可为中央银行研究优化相关货币金融政策提供支撑。各地可修订完善绿色项目库,提升银企对接效率;为符合2025版《目录》尤其是新增重点投向领域的项目提供财政奖补等支持。

  三是促进国内外标准互联互通。此前,中国与欧盟在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上,基于《绿债目录》推出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后扩展为中欧新(新加坡)《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部分金融机构基于CGT发行了绿色债券等产品。以2025版《目录》出台为契机,相关方可进一步研究拓展M-CGT,纳入更多支持领域,增强标准互联互通,进一步降低绿色资本跨境流动门槛,提升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是强化能力建设,提升各类主体绿色金融业务能力。鼓励第三方中介机构、智库及学术研究机构等,围绕2025版《目录》涉及的技术标准等开展能力建设活动,通过组织培训、搭建技术平台等方式,强化相关主体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能力,降低展业成本。

  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深化,对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025版《目录》聚焦绿色主题,主要覆盖绿色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消费活动以及部分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当前及下一阶段,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需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加快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和使用。推动传统高碳和难以减排领域的低碳转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加快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为传统领域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初稿,已在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试用,有力促进了试用地区转型贷款、转型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开发运用。截至2025年7月末,试用地区完成转型贷款授信1212亿元,实际发放贷款668亿元。第二批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水上运输等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也将适时通过试用及时修改完善。

  另一方面,制定推出专门的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气候、自然生态和人类活动是有机整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我国高度重视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制定出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推动强化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金融是广义绿色金融的子集,2025版《目录》已经包括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内容。据初步梳理,绿色金融现有业务中,生物多样性金融占比约为20%~30%。为增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针对性、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研制了《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正在部分地区试用,积累经验后拟推动立项实施。该目录共有87个条目,较2025版《目录》中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内容新增24个条目。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各方,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可持续信息披露,在此基础上推动相关金融工具开发、配套激励约束政策出台,确保绿色金融规范发展、提质增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和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