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老外汇人见证改革开放40年

2018-10-10 来源:浙江在线网站 0
  讲述人

  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40年老外汇人 老钟

  “我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人民银行工作,当时的外汇科就是现在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的前身。后来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我就跟着转入中国银行。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外汇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变革,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从一家以外汇、外贸为特色的专业银行,成长为一家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多元化大银行,为宁波企业的外贸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少积极贡献。”从一张小小的外汇兑换券开始,老钟和我们讲起了这段故事。

1978年10月1日在外马路23号挂牌营业,对外挂中国银行宁波支行牌子,对内为宁波市人民银行国外业务科。

 

  【上世纪80年代】

 

  外汇兑换券背后的故事

 

  “1981年,1美元合2.8元人民币,理论上当时拿2.8元人民币可以换回来1美元,但老百姓手里是没有美元的。如果有海外亲戚给你寄美元,那也得换成中国银行发行的外汇兑换券才能使用。”

 

  回忆起30多年前的情景,老钟感慨地说:“当时有外汇兑换券是很让人眼红的事,因为只有凭外汇兑换券才能从友谊商店购买进口商品,比如当时很稀罕的日本产电视机。”外汇兑换券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如宾馆、友谊商店、免税店等。也只有在这些地方,人们才能买到当时被视为奢侈品的高档货——人头马洋酒、万宝路香烟、彩电、瑞士手表等,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和丝绸等也能在友谊商店买到。那个年代,外汇兑换券是出入友谊商店的特殊通行证。

 

  外汇兑换券始发于1980年4月1日,止于1994年1月1日,并于1995年1月1日起停止流通。从1980年到1989年,外汇兑换券发行量累计310亿元,在市场上流通的约有41亿元。这小小的票券见证了外汇体制的变化,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对宁波金融体制的推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9年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宁波金融体制也开始了重大改革,在原中国人民银行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作为宁波市的外汇专业银行,当时只有30多名员工,主要提供对外贸易结算和金融服务,以及个人外汇兑换业务。

 

1983年10月行址迁至江厦街43号新大楼营业。

 

  【上世纪90年代】

 

  外汇外贸业务一枝独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汇兑换券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外汇兑换券发行银行的中国银行业务越来越全面,当然外汇外贸业务的优势依然突出。

 

  老钟回忆说:“当时根据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部署,中国银行由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宁波市作为计划单列市,外汇业务在各家银行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其他金融机构也逐步涉及外汇业务。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始终致力于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对宁波市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宁波的外贸业务迅速发展,很多外贸企业由于出口退税周期的延长,面临资金困难,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首先提出了出口退税质押,给予外贸企业一定资金融通,大力支持了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的发展。

 

1992年1月30日,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从江厦街43号迁至解放南路173号芝兰大厦。

 

  【新世纪前10年】

 

  改革春风催生次第花开

 

  为了加快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2003年,国家选择中国银行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两家试点银行之一。2004年8月26日,经批准,中国银行整体改制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中国银行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启动了新的航程。

 

  “从我们员工的感觉来说,股改带来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老钟说,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在短短10年里经历了体制改革,并通过不断产品创新,成为当地多项业务的领头羊,进一步提升在当地的品牌影响力。